全部产品分类
农科经济
MORE中药种植基地规模化管理与农业机械应用策略
声明:本文转自“森林药材食品”微信公众号,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
中药保健食品研发、评价和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济南250033;2.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山东济
拉沟乡木龙村木龙屯绿色养殖铺富路
提到“二师兄”,想必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都是“白胖胖、懒洋洋、臭烘烘、脏兮兮”这些
郎溪芦笋种植助脱贫
春意盎然农忙时。近日,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新发镇双桥村的芦笋产业基地里,村民戴松
北京大兴西瓜提早半月上市
气温回升,西瓜陆续成熟了,每天都能采收一批。”4月10日,北京市大兴庞各庄镇老宋
行业快报
MORE智慧农业将会成为中国农业的风口
近年来,国家聚焦“智慧农业”问题,受到诸多政策利好,智慧农业迎来发展风口。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在《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
更多详情+2022年我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表示,今年我们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
更多详情+“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2月1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
更多详情+
展会展览
MORE时间:2016-07-01 — 2016-07-03
地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时间:2016-07-01 — 2016-07-03
地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时间:2016-07-01 — 2016-07-03
地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时间:2016-07-01 — 2016-07-03
地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种植养殖
MORE济南商河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畜牧局扎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一是细化责任分工,化责任意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分解各镇(街道)防疫任务,明确动物防疫直接责任人,确保做到春
更多详情+欢迎来永安购买西瓜
西瓜又大又圆,像只大皮球,它表皮的颜色绿绿的,上面还带有黑色的花纹.切开西瓜,立刻露出了红色的瓜瓤,同时淌出了西瓜汁,只见瓜瓤里嵌着一颗颗乌黑的瓜籽,这时,我早
更多详情+关玲:她靠种植食用菌走向致富
关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食用菌合作社的“大姐大”。从赔本到规模日益扩大,再到回馈社会引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只身闯荡初遇
更多详情+
技术资料
MORE矿山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金属矿山开采引起的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矿业开发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量大面广,是我国污染土壤治理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土壤重金
2017/4/5- 【2020-07-13】
黄芪的副作用什么情况下显现
- 【2020-07-13】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作用
- 【2020-07-13】
黄芪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哪些?
- 【2020-07-13】
黄芪甲苷有以下五个方面作用
- 【2020-07-13】
黄芪提取物对疫系统作用分析
政策法规
MORE崖州开展整治养殖场工作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数字镇坪农业供应链网讯:据浙江省人民政府
黄芪、炙黄芪、黄芩、远志、茵陈、蒲公英国家药品标准修订草案
黄芪、炙黄芪、黄芩、远志、茵陈、蒲公英国家药品标准修订草案
国家将出台中草药种植用地政策性文件,支持各地中草药种植健康有序发展!!
吴金笔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推行种植本地中草药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国家高度重视中
国家将开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民建中央:您提出的《关于加保护促进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培训视频
MORE学术动态
MORE武汉完成白萝卜测产工作
近日,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联合武汉市农学会,组织专家对“农业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农机)”武汉市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
2019/3/26- 【2020-07-15】
名医经验---何绍奇教授谈黄芪的用药经验(经典)
- 【2020-07-15】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山东大学向兰教授
- 【2020-07-15】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 【2019-04-02】
唾液可作猪伪狂监测的取样标本
- 【2019-03-28】
我国成功分离非洲猪瘟毒株
统计分析
MORE- 04.122019宝应县2019年一季度畜禽生产形势分析
一、生猪受非洲猪瘟影响,宝应县目前母猪、育肥猪存栏降幅明显,全县母猪存栏1.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1万头,比去年同
- 04.122019商品猪价格涨了下半年将继续涨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代表基础产能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持续下降,且幅度不断加大。今年2月份,4
- 04.092019潍坊蛋价涨不少冲进“四元区”
清明节吃鸡蛋、碰鸡蛋是传统习俗,4月3日,记者走访潍坊城区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近段时间鸡蛋价格较之前有了明显上涨,部分农
- 04.092019河南猪肉价格迎来春节后次上涨
今年春节前后,河南省猪肉价格持续低迷,而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以至于不少市民感叹“菜比肉贵”。4月7日,我们从省统计局公
- 04.092019气温升高蔬菜价格普遍回落
春菜上市了,量大质优,广受市场欢迎。跟春节期间比,目前的蔬菜价格降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前期低温天气带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农检中心
MORE崇明果蔬合作社坚持质量至上
猕猴桃、百香果、蓝莓、火龙果……这些以前在上海市崇明很少见到的水果,如今在竖新镇仙桥村的上海惠杰果蔬专业合作社里都能看见。合作社不仅在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信得
更多详情+“土鸡蛋”打假打出行业痛点
鸡蛋是好鸡蛋,有的还是名企业生产的鸡蛋。那么为什么超市里的销售人员要把“好土”品鸡蛋说成是“散养”鸡蛋?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利润。央视3·15晚会又曝光了一批问题
更多详情+北京开展即用鲜切蔬菜抽检
为保障北京市即用鲜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优站于进日开展了即用鲜切蔬菜监督抽检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一、化产品抽检,保障产品质量。对生产规模较大的房山南河北星、平
更多详情+
专家大院
MORE石元春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2011年9月15日,媒体报道石元春遭到网络实名举报,被指学术造假、巧取豪夺他人的研究成果。数月后,由科技部等5家单位组成的调查组对“举报”一事作出正式答复,指出“石元春学术腐败第一贪”没有任何依据。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并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50年代末到文革在校讲授土壤学和从事北郊区土壤普查和盐渍土动态研究。1973年开始,持续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达20年之久。1978—1990年先后是该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和课题主持人。1992—1996年,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节水农业的基础性研究”。他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工作。在土壤形成的地学条件、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易溶盐积聚规律和古地球化学过程、中国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及其分类、地理和时空上的发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黄淮海平原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成就是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了旱涝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治理实践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来,他应用系统科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对区域不盐调节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有重要实用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他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王丹萍科学奖。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和国家基础科学“973计划”专家组农业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科技组组长,围绕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报告,正在积极推进他提出的重大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往事略集1931年2月,石元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屈辱和抗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立志要为国家富强做一翻事业。但使他最终选择农学并作为终生奋斗目标,却出于另一种机缘。上高中的时候,他和一帮男同学对当时美国西部电影“牛仔”很着迷。辽阔的牧场风光和纵马驰骋的勇士让年轻的心热血沸腾。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农学院(后来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是我校的前身之一),憧憬着那种传奇和浪漫的生活。大学的老师们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感染了石元春,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促使他更加坚定地扎根农业,报效国家,而年轻时代的激情却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并积淀成为他对农业科学、农业教育的深沉的热爱。1953年,他从农学系本科毕业,又响应组织号召转读了土壤农业化学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李连捷先生。因为转行,他必须补修地质学、化学等课程,得以有机会接触名师袁复礼、王乃梁的“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等课程,获益匪浅。专业知识的横向拓展,使他在踏入研究工作开始便打开了更加宽阔的视野空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实习期间,李连捷先生推荐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在晋西野外考察时,有幸与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同行。他们身背装满黄土标本的地质包,一天登山爬坡几十里进行艰苦的考察。刘先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为了观察描述一个地址剖面的性状,他们甚至不畏艰险亲自攀上一二十米高的峭壁。而他的一些想法也得到刘先生的充分肯定。石元春的这次考察成果《晋西黄土及其形成》,被两位导师推荐成为“中国第四纪地址研究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大会报告学术论文,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光阴似箭,岁月荏苒。石元春研究生毕业后,又跟随李连捷先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从准葛尔到塔里木,从阿尔泰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多学科野外综合考察进行了4年,使他萌发了“地学综合体”的科学思想。这种长时间锻炼、培养起来的系统综合观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后的全部工作中。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他求实的科学态度,勤奋的进取精神和独创性的成就,终于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土壤学家。研究领域创新领域石元春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和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黄淮海平原易溶盐的古地球化学过程及近代地球化学分异,提出中国北部地区上更新世气候转为干燥和出现易溶盐积聚的观点。提出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认为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种独立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并对其水盐运动特征、区域水盐均衡以及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科学调节和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观点,揭示了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并为科学治理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及模型,预报精度达到了季节性或短期实时预报要求。研究工作70年代初,中国北方连年干旱,农业生产不景气,辽阔富饶的黄淮海平原深受旱涝盐渍之苦,产量低而不稳。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一河北黑龙港地区为试点,围绕地下水的开发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组织科学会战。石元春毅然相约几位教师到了河北省的一个低产穷县----曲周县“老碱窝”的中心,张庄大队安营扎寨,开始了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通过土壤调查制图,水盐动态长期定位观察和向农民大量访问调查,大胆提出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这个方案与当时公认的传统观点和作法向背离而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指责和非难。但是科学是无畏的,烈火能炼出真金。在他领导下科学集体力排众议、定住压力,十数年如一日坚持实验。使三万亩的大面积实验区,土地一年比一年好,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改善,粮棉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亩产由二、三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人均收入由三四十元增加到六七百元,以至千元以上),村里的破土房改成排排新砖房,农民愁容换新颜。来自新疆等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农民、干部、部长、总理等参观了这块曾经旱涝盐碱猖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土地上用科学和劳动之笔绘制的美好农田和农村的图景。这一带农村妇孺皆知“农大老师”、“石老师”。1988年教师节,曲周人民在北农大校园里树立了一座庄严的汉白玉石碑,上书“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表达对科学知识分子的感激之情,这里也凝结着石元春的汗水和功劳。取得成果石元春提出了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自然现象提出旱涝盐碱实行综合治理和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并在河北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的实践中取得重要突破。90年代,他还研究提出提出了对区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和农田水均衡模式化等研究成果。石元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册,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和据此理论提出的“旱涝盐碱和地下咸水必须实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回补是调节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的观点。大量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种理论又在指导实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985年石元春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一些国际知名科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会议纪要和国际土壤学会会刊上写道:“对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盐渍土水盐运动及其调节的有关理论以及采用灌溉、排水、农业、林业对区域水管理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办法予以肯定,与会科学家认为,中国人民应为盐渍土改良利用已取得成就而自豪。”这是对石元春所创建科学理论的充分肯定。由于学术上的造诣,石元春相继担任国际著名杂志《农业水管理》(荷兰发行)的两届国际编委、印度滨海农业研究协会杂志的国际编委、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并受邀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课题项目石元春永不满足,在试验区和理论上取得成就的同时,70年代末即开始领导和组织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域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黄淮海平原水均衡分析;中国的耕地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和主持编制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等,系统积累整理和分析研究了大量科学资料和成果,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和建议。他知识面广,思想敏捷活跃,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中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七五”项目的主持人。1988年初,当国务院提出开发黄淮海平原的部署后,石元春认为这是多年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他立即组织一批专家教授和北京农业大学400余师生投入这个新的战役,1988年北京农业大学推广了36项技术,增产粮食3.4亿斤、棉花8100万斤、油料53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3.48亿元。石元春十分关心中国农业发展,在农业多年徘徊,对农业前景,议论纷纭时,他提出了:“各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模式尽管有所不同,但是都要经历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现代物质技术要素的转变,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比较农业研究告诉我们:土地资源的约束不是无法突破的‘瓶颈’,依靠科学技术和把中国广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中国发展农业的现实选择”。在国务院提出“科技兴农”时,他提出“要十分重视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等重要意见,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培养新人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也能理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浅。他长期担任土壤地理、土壤调查制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授。一些课程需要宏观概念和时空思维、讲授难度大,但他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加强课堂讨论和野外实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特别是到了野外,他的丰富实践知识和经验、生动有序的讲述,深深感染熏陶一代学子。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知识,有分析评述,有自己丰富研究资料的补充,提出了地学综体等分新观念。研究生和大学生说,听石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富于启发性。在我校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生学位课“生命科学进展”中,他是最受欢迎和期待的科学家之一。农业信息化石先生一直对科学孜孜以求,始终关注着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尤其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对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引起了石先生的极大关注。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学者,石先生抓住几乎一切机会强调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为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石先生近年来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生物质能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石元春就开始思考着农业科技革命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到2003年提出在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之时,石教授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于2006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农业的三个战场”的文章,提到了为农业开辟第三战场和在土地里种出一个大庆油田的大胆设想。这一问题引起社会轰动,人们都在关注这一崭新课题。所谓生物质能源就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在生物质中存储的一种能量形式。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再生的资源,并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解决未来能源危机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石先生所设计要种出一个大庆油田的主要资源是农作物的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村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不与农业争粮、争地,在理论技术方面已经成熟。然而,面对他呼吁的这个新事物,质疑的声音还是超过了支持的声音。但近年来油价的飙升,美国总统布什的多次演讲,欧盟的一次一次的政策推进,以及日本提出来的如何摆脱石油的日程表,都显示近年来国际上这方面的形势发展得非常快,远比我们国内快得多。他坚信这个认识是符合这个大形势的,并希望在“十一五”期间能打下一个基础,能够推行到位。他对此充满信心。所获荣誉石元春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1956年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顾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黄河中游和新疆综合考察。70至80年代进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研究,1978年至1990年担任该项目专家组组长和课题主持人。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年获农牧渔业部“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1983年获“农业区划”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颁发的“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奖”;1985、1986年获四委一部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励;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务院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一等奖。此外。1979年受国务院通令嘉奖,除了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技战线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大会;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证书。1988年得到国务院的表彰;受到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邀请到北戴河座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由于成效卓著,1988年,曲周县农民将刻有“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汉白玉石碑树立在农大校园,以表达对石元春和他带领的科研队伍的感念。该项目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0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93-199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基础研究”,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出版专著7部,发表文章100余篇。由于科研和工作上的成就,石元春担任了国内重要社会学术职务。主要有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及农业组组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1984年任北京农大研究生院副院长,1985年任北京农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北京农大校长。后来还任国家能源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并多次受邀为国家领导人当面提供科技咨询和授课。作品目录著作1、石元春等《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内部发行),1981;2、石元春、辛德惠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3、石元春《盐碱土改良-诊断、管理、改良》农业出版社1986;4、石元春、李韵珠陆锦文等《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6;5、石元春、贾大林主编《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6、石元春、李保国、李韵珠、陆锦文《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元春、刘昌明、龚元石《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论文1、石元春《晋西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科学讨论会宣读论文,1957;2、石元春《晋西地区的黄土及其形成过程》见《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1),252-253,科学出版社;3、石元春、林培等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1959年土壤考察报告《新疆综合考察报告,1956》科学出版社,1958,25-70;4、石元春《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分的积聚规律和盐渍土的利用改良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然条件论文集》Э.М.穆尔扎也夫,周立三主编,科学出版社,1959,130-149;5、石元春《北京市密云县土壤志》1960,(内部刊物);6、石元春等《北京土壤口性的研究》土壤通报,1961(2);7、石元春等《正确认识土壤的矛盾运动,能动地利用改造土壤》《哲学研究》1961(1);8、石元春《京郊盐渍土的水盐动态》1962(未刊稿);9、石元春《大兴县盐渍土改良分区》全国盐碱土改良学术会议论文1963;10、石元春等《运用浅井深沟体系,综合治理旱涝碱咸》《华北农业大学教育革命通讯》1975年1月.;11、石元春等《掌握水盐运动规律、综合治理旱涝碱咸》中国农业科学,1976(3),37-41。12、石元春《曲周试验区及其周围的自然条件》、《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13、石元春《季风区旱涝碱咸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14、石元春《咸水灌溉的土壤水盐动态及灌溉技术问题《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15、石元春《季风气候影响下盐渍土水盐运动的特点及其调节《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16、元春《旱涝碱咸综合治理单元的土壤盐平衡》《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17、石元春等《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研究》《土壤》1978(1);18、石元春《关于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问题》《科技情报专题资料》(64),河北省科技情报所,1979。19、石元春、李韵珠《季风气候下盐渍土水盐动态及其调控》《盐渍土改良论文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221;20、石元春《搞好专题区划,为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农业区划会议论文集》1980;21、石元春《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22、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预报》《灌溉和排水》1981(3)23、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盐渍土水盐运动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24、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盐渍土改良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25、石元春等《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82;26、石元春《黄淮海平原的水均衡分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8(1),13-20;27、石元春《季风气候和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黄淮海平原旱涝研究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研究报告(4),1982.28、石元春、俞和权、雷浣群《赴日、菲、印、泰四国农业遥感考察报告》《农业遥感资料》1982(1).29、刘浩、石元春等《在农业发展中要重视物质投入》《农业现代化研究》1983(4);30、石元春、鲁铁相等《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一项信息革命中的新技术》《农业遥感资料》1983(2);31、ShiYuan-chun.Thecharacteristicsofwaterandsaltmovementandtheregulationofsalt-affectedsoilsinsemi-humidmonsoonclimateregions.In:《Proc.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heReclamationofSalt-affectedSoils,Jinan,China》,1985,191-210.(“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盐渍土水盐运动特征及其调节”)32、ShiYuan-chun.China'ssalt-affectedsoilsandtheirreclamation.TransactionoftheXIIICongressofInternationalSocietyofSoilScience,1539-1540,1986.33、石元春《中国盐渍土改良》《中国百科年鉴》1986;34、石元春、熊顺贵、谢经荣《中国的耕地问题和对策》《中国耕地问题论文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环境和遥感研究所编,1987;35、ShiYuan-chun,XieJing-rong.Remotesensingforsurveyingandmappingofsalt-affectedsoils.In:《Proc.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olonetzSoils,Yugoslavia》,104-110,1988;36、石元春、李韵珠、盐渍土改良和利用《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1949-1989)》,农业部科技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石元春《中国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俄文),参加中苏科技周的科学报告》1989;38、石元春《中国黄土中古土壤的发生学研究》第四纪研究,1989(2);39、石元春《科技发展和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40、石元春《中国北方旱区土壤》《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气象出版社198941、石元春、李韵珠《开发盐渍土区,促进粮食生产》《中国粮食问题及其战略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出版社,1990;42、LiBaoguo,ShiYuanchun,ModelingforPredictingSeasonalSystematicDynamicsofRegionalWaterandSalt.In:《Transactionsof14thISSS》,VI,108-113,1990.(“区域水盐动态的季节性预报模型”)43、石元春《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土壤肥料》1992年第五期;44、LiYunzhu、ShiYuanchun、LiBaoguo&LuJinwen,MonitorringandPrognosisofRegionalWaterandSalt,Geoderma,Vol.60,213-233,199345、ShiYuanchun,ComprehensiveHarness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ofHuangHuaiHaiPlaininChina.In:《IntegratedResourceManagementforSustainableAgriculture》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Bei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Press,1994,47-55;46、石元春《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谈区域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9(3),239-244;47、石元春《挑战和适应性思考――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科高等教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1995,5月147-15748、ShiYuanchunOntheExploitationandSustainedUtilizationofRegionalResources,TakingtheDevelopmentProgramtoTaketheHuanghuahuaiPlainasanExample.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995Vol.9No.349、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区域土壤剖面的随机模拟及其在土壤水转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I(5),46,62;50、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一个可用于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9451、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棉花学报》1996,8(4):180-188;52、石元春《中国粮食的增产潜力及展望》《科技日报》1996,10月21日,4版;53、石元春《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产业》《中外产业科技》1997,(5),11-12;54、石元春《警钟长鸣-谈中国的粮食问题》《地理知识》1997,(1),9-11;55、石元春《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科学报》1997,5月2日;56、LiWeidong,LiBaoguo,ShiYuanchun.ApplicationoftheMarkovchaintheorytodescribespatialdistributionoftexturallayers.SoilScience,1997,162(9),672-683.57、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朱德海、严泰来《确定人类活动与土壤变化之关系的建模研究,见“迈向21世纪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66-270;58、石元春《中国基础研究和发展高技术的进军号》《世界科技》,19卷5期,1997,10月.11-13;59、刘建利,石元春、罗远培《作物生长对土壤水分变动的双重效应》,《生态农业研究》5(1),18-2160、石元春《展望未来美景无限》《科技日报》1997,11月29日61、石元春《前进的步伐改革的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期62、石元春《科学攀登任重道远》《科技日报》1963、石元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发展》《求是》1998,(3),30-33。64、石元春《实事创新求是》《院士思维》卷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65、ShiYuanchun,Hightechnology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China.In:《中国农业AgricultureinChina,1949-2030》,Editors:T.C.Tso,FrancisTuan,MiklosFaust.IDEALS,INC.,1998,398-414.66、李保国、李卫东、石元春,《冲积平原上区域土壤质地层次的某些分布特征》《土壤学报》,1998,35(4):433-43967、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严泰来、朱德海《应用于土壤变化的坡面侵蚀过程模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47-53(J.ofSoilErosionandSoilWaterConservation)68、DuanJiannan、LiBaoguo、Shiyuanchun、ZhuDehai&YanTailai,AModelingApproachtoEvaluatingSoilChangCausedbyMan,Z.CaoED.Soil,HumanandEnvironmentInteractions,ChinaScience&TechnologyPress,71-79,199869、石元春《农业呼唤信息技术》《中国科学报》1998,7月20日70、石元春《农学基础研究思考》《科技日报》1998,8月4日71、石元春《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中国科学报》1998,9月9日72、石元春《汇涓涓细流涌澎拜波涛》《中国科学报》1998,9月11日73、石元春《知识经济初识》《知识经济-大连跨世纪的战略思考》大连计划委员会1998,10月74、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应用Markov链理论描述区域冲积平原质地层次的垂向变化特征》《土壤学报》,1999,36(1)15-2475、《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报》,1999.1.476、石元春,《农业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3.17;77、Xuyong,LiBaoguo,LuHuayou,DuanJiannan,ShiYuanchun,ModelingandSimulationofCarbonateDepositionProcessesinaLoess-paleosolSeque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978、LiXuyong,LiBaoguo,GuoZhengtangZhaoChengyiShiYuanchun,ASoilMorphologicalIndexforPaleosolResearch,1999,ChineseScienceBulletin79、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区域农田土壤质地剖面的随机模拟模型》《土壤学报》,36(3,289-300,199980、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等,《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土壤学报》36(3)318-326,199981、石元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新世纪的嘱托-院士寄语青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82、LiWeidong、LiBaoguo、ShiYuanchun,MarkovChainSomulationofSoilTexturalLayers,Geoderma,92(Nos1-2),37-53,199982、LiWeidong、LiBaoguo、ShiYuanchun,MarkovChainSomulationofSoilTexturalLayers,Geoderma,92(Nos1-2),37-53,199983、LiWeidong、LiBaoguo、ShiYuanchun,MarkovChainSomulationofSoilTexturalLayers,GeophysicalResearchAbstractsI(2)(279),199984、LiXuyong、LiBaoguo、LuHuayi、DuanJiannaan&ShiYuanchun,ModelingandSimulationofCarbonateDepositionProcessesinaLoess-paleosolSeque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44(supp):211-217,199985、LiXuyong、LiBaoguo、Guozhengtang,ZhaoChengyiandShiYuanchunASoilMorphologicalIndexforPaleosolResearch.ChineseScienceBulletin,44(supp.):218-22286、白由路、李保国、石元春《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分布与管理研究》,《资源科学》21(4):66-70,199987、石元春《高技术与中国农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9.9;88、石元春《开拓中的蹊径:生物性节水》,《科技导报》,1999,10期89、石元春《高技术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090、石元春《素质教育的环境工程》,《素质教育的较量》王克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12;91、石元春《关于生物工程产业》,中国工程科学,第二卷第7期,200092、石元春《挑战和适应性调整思考》《我的教育观》,汪永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199-21093、DuanJiannan,Shiyuanchun,Libaoguoyantailaiandzhudehai,ModelingofSlopeErosionProcessforSoilChangeInLaflen,TianandHuang(eds.)SoilErosionandDrylandFarming,CRCpress,BocaRatonFL,usa.PP529-538.94、石元春《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土壤学报》,37(3)289――295,200095、石元春《农业和农业科技展望,2000上海科技论坛综合报告会演讲集》,上海科坛,2000.12.68-7796、《中国农业发展的高技术战略》《光明日报》,2001.2.19;97、WeidongLi,BaoguoLi,andyuanchunshi,DiederikJacquesandJanFeyen,Effectofspatialvariationoftexturallayersonregionalfieldwaterbalance,WaterResourcesResearch,Vol.37,No.5,Pages1209-1220,May200198、李叙勇、李保国、石元春,《土壤发育指数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应用》土壤学报:38(1),153-159,2001;99、石元春,《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产业》人民日报,11版,2001.6.11;100、石元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发展趋势,群言》,2001.7;101、石元春,《农业和农业科技展望,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10.57-61102、石元春,《新兴农业科技产业》科技日报,2001.12.17;103、石元春,走出治沙退耕中的误区,科技日报,2002.2.25;104、《考虑水分胁迫滞后影响的作物生长模型》(刘晓英1罗远培2石元春1)2002-9-11105、石元春:《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产业》2002-9-4106、石元春:《农业节水中的盲区与亮点》2002-6-18107、石元春:《走出治沙与退耕中的误区》2002-3-4对联上联是:志在天地得失寸心大家风范;下联是:惠及蒹葭桃李满园名师功勋。横批“高山景行”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专门为两院院士石元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概括了石先生的志行、事功,而横批“高山景行”则脱胎于《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同学们对前辈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土壤学家|院士朱兆良
朱兆良,男,1932年8月21日生,山东青岛人,国际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委会主委,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汉族,浙江奉化人。大学学历。1994年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原山东大学农学院),1953年至今在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土壤农业化学家。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获国家、中科院、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0项,陈嘉庚农业科学奖。职务现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获国家、中科院、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0项,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成就朱兆良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诣。首次对土壤供氮能力进行了定量解析,提出了田面水中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等观点;明确了我国主要种稻区的稻田中氮挥发程度及其在氮肥损失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力求减少施肥后留于田面水中的氮量"的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原则,为改进稻田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了依据。明确了三熟制中作物的高产对土壤养分供应速率的要求明显高于两熟制,指出了土壤供氮进程与双季稻的需氮特点不相协调,明确了土壤结构是制约供氮早发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与磷、钾和硅等养分协调施用的建议。开拓了我国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施用量推荐研究,为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3年3月被选为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论著1朱兆良等.太湖地区水稻土的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预测.土壤学报.1984,21(1):29~352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编.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工作的现状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朱兆良等.稻田非共生固氮对当季水稻吸收氮的贡献.土壤.1986,18(5):225~2294陈德立、朱兆良.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解析研究.土壤学报.1988,25(3):262~2679朱兆良.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与土壤供氮量预测.土壤.1990,22(4):177~18010朱兆良.稻田中氮肥的损失和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见: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和展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1~11711朱兆良.稻田节氮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土壤.1991,23(5):241~24512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朱兆良.我国土壤氮素转化与氮素管理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见:李庆逵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8~8416朱兆良.水稻土的氮素肥力.见:中国水稻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朱兆良.土壤氮素的矿化和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朱兆良.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素管理.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朱兆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和平衡.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朱兆良等.潮土中氮肥的去向和经济施用.见:豫北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7~3522李新慧,朱兆良等.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淹水土壤中氮的硝化和反硝化损失.土壤学报.1995,32卷,增刊(2):1~623杨震,朱兆良等.表面成膜物质抑制水稻田中氨挥发的研究.土壤学报.1995,32卷,增刊(2):160~16626范晓晖,朱兆良.农田土壤剖面反硝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3(2):97~10428朱兆良.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共同走向科学(中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47~156
土壤农业化学家|研究员|院士赵其国
赵其国,著名土壤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资源研究,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依据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为研究红壤的发生与定量分类提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制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1949年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1953-1963任云南、贵州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队长,1964-1968驻古巴专家组副组长、组长,1973-1978任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队长、副研究员,1983-199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0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农研委主任。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我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我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研究领域土壤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奖及荣誉1、1999年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日本经济新闻社(个人奖)2、1990年国际道库恰也夫奖国际土壤学会(个人奖)3、2001年国际山地研究中心“金质奖状”(尼泊尔)(个人奖)4、2004年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5、1991年中国土壤和《中国土壤图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委6、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科技重大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1982年颁发7、1988年,《中国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8、1990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9、1989年《江西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10、1986年《中国红黄壤区利用改良区划划》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1、1996年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农业持续发展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12、1994年红壤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3、1995年黄淮海平原以微量元素为中心的节肥配套技术及示范推广,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4、1992年中国1:100万土壤图编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5、1978年黑龙江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荒地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奖状16、1984年中科院首届竺可祯野外工作奖中国科学院(个人奖)17、2005年香港土壤及其环境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家环保总局18、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软科学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代表论著1.赵其国,“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2年第4期,341-351.2.赵其国等著(专著)“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2002年,科学出版社,共495页3、赵其国等著(专著)“我国红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及调控“,2002年,科学出版社.,共352页4.ZhaoQiguo,2002.”Pedosphere,globalchangesandenvironmentalqulityofsoils”Symposium61,17thWCSS,14-21August,Thailand,1857-1-105.ZhaoQiguo,LiZhong,1997.”OrganiccarbonstorageinsoilsofsoutheastChina”NutrientCyclinginAgroecosystems49:229-2346、赵其国.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土壤学报,2008,9月,45(5);771-777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我国红壤退化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1996-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2003-2007年科技部973项目3、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调查研究2005-2007年水利部项目4、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2004-2005年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中国土壤环境战略研究2007-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任务6、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2007-2008年江苏省政府重大科技项目7、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2008-2009年中科院重点项目
土壤科学家|院士刘海利
刘海利,男,河北省遵化人,1978年8月生,满族,中共党员,西南大高级学实验师。2003年毕业于原西南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得蔬菜专业农学硕士学位,同年留任西南大学任教;主讲园艺生产技术、蔬菜栽培学实验、实验园艺学等课程。主要以经济作物魔芋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生理生态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主持或主研承担省部级和地方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著专业书籍2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行业标准1项。主要研究领域:1、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对有特色的蔬菜种质资源的生理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分类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研究资源的经济性状分析,并进行杂交育种和新品种选育研究。2、资源丰产理论与技术研究从理论基础上弄清资源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科学种植奠定理论基础;开展优化栽培、间套作制度及防病丰产高效益等栽培制度及技术研究。目前主要针对新品种快繁、精简化栽培技术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1、重庆市科技扶贫项目:魔芋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2013-2014,主持2、重庆市科委“121’项目:重庆市魔芋基地建设项目,2014-2016,主研3、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魔芋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2010-2012,主持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重点项目:魔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及信息库创建(XDJK2009B022),2010-2012,主持5、西南大学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魔芋丰产栽培技术与示范,2011,主持6、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南大学石柱县园艺实践教学基地研究与实践,2012-2013,主持7、西南大学石柱农科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提早魔芋成熟期的栽培新技术示范,2009年,主持8、重庆市科技公关计划项目:魔芋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2012,主研9、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魔芋组培良种产业化示范机配套技术研究,2007-2010,主研10、国家标准:魔芋干,2009年,主研11、魔芋粉农业行业标准修订(2010.5.20发布,2010.9.1日实施,标准号:NY/T494-2010),2006-2007,主研[2]论文:1、刘海利、牛义、石新龙、蒋学宽、王启军、张盛林.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花魔芋产生多叶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2012,34(12):39-422、胡楠,刘海利,王启军,牛义,张盛林.魔芋浅层液体组织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蔬菜(学术版),2011,33(6):35-393、石新龙,王启军,牛义,刘海利,张盛林.低温诱导对白魔芋产生多叶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35-394、牛义、张大学、刘海利、王启军、刘红艳、张盛林.魔芋新品种渝魔芋1号的选育,中国蔬菜,2010,(2):88-905、宣慢,刘海利,蒋学宽,张盛林,牛义,王启军.对4种魔芋花器的观察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4):75-786、谭平,刘海利、张盛林.魔芋叶面喷施尿素试验,植物医生,2009,22(4):33-347、牛义,张盛林,刘好霞,王高军,刘海利.不同倍性白魔芋植株的细胞学形态观察与核型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2):79-848、刘海利,孟加明,罗庆熙.重庆设施园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长江蔬菜,2004(12):5~7著作:1、刘海利、王启军、牛义、张盛林编著。《魔芋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2月2、刘海利编著。《西瓜栽培100问》,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专利:1、张盛林、刘海利、牛义、王启军、廖学雷、刘红艳、张大学。“魔芋一年两熟的栽培方法”,2010年8月25日,获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810070367.5)标准:1、刘海利、余毅、张盛林、张浙峰、蒋学宽、鲜登宇、赖运平、王丽容、黄维藻、何巧林.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魔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2013-12-13)
教授|实验师
期刊论文
MORE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月10日,在费县家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临沂市高中教学先进学校、临沂市名优生培养先进学校——费县实验中学举办了“温和春晖情”暨费县实验中学、温和酒业教育关爱共建启
2017/3/13- 【2020-07-14】
黄芪的药效成份及药理作用分析
- 【2020-07-14】
黄芪炖汤(三联生活周刊)
- 【2020-07-14】
黄芪是平民补气药(健康时报)
人物专题
MORE孙江:养猪脱贫不忘乡亲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区养殖场的养殖达人——孙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致富能手。他用8年的时间,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几经辗转走上养殖路今年
2019/4/8- 【2019-04-12】
孟凡申:养殖种蛋鹅 年赚20万元
- 【2019-04-08】
孙江:养猪脱贫不忘乡亲
- 【2019-04-04】
王海峰返乡创业 蘑菇王变身致富“头羊”